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基础知识 > 经络之说
返回列表
十二募穴及象数
发表时间:2025-08-14     阅读次数:19     字体:【

十二募穴及象数

是中医经络学中“募穴”的总称,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特定穴位(“募”即“聚集、汇募”之意)。它们与分布于背腰部的“背俞穴”(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)共同构成“俞募配穴”体系,是中医针灸、推拿临床中调理脏腑功能的重要穴位。

从十二募穴与脏腑的对应关系、具体位置(定位方法)及核心作用三方面系统说明:

一、十二募穴与脏腑的对应关系

十二募穴分别对应人体十二脏腑(六脏、六腑),具体对应如下:

脏腑 募穴 所属经络

肺 中府 手太阴肺经

心 巨阙 任脉

肝 期门 足厥阴肝经

脾 章门 足厥阴肝经

肾 京门 足少阳胆经

心包 膻中 任脉

大肠 天枢 足阳明胃经

小肠 关元 任脉

三焦 石门 任脉

胃 中脘 任脉

胆 日月 足少阳胆经

膀胱 中极 任脉

二、十二募穴的具体位置(定位方法)

以下为各募穴的标准定位及简便取穴方法(以成人常用体位“仰卧位”或“侧卧位”为主):

1. 肺募——中府(Zhōngfǔ)

- 经络:手太阴肺经(募穴)。

- 定位:胸前壁外上方,前正中线旁开6寸(约四横指宽),平第1肋间隙处。

- 简便取穴:锁骨外侧端(肩峰端)下方凹陷处(云门穴)下1寸(约一拇指宽),前正中线旁开6寸。

2. 心募——巨阙(Jùquè)

- 经络:任脉(募穴)。

- 定位:上腹部前正中线上,脐中(神阙穴)上6寸(约八横指宽)。

- 解剖标志:剑突下1寸(约一拇指宽),正对心脏位置。

3. 肝募——期门(Qīmén)

- 经络:足厥阴肝经(募穴)。

- 定位:胸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(约三横指宽),乳头直下,第6肋间隙处。

- 简便取穴:男性乳头位于第4肋间隙(或第5肋水平),向下数2个肋间隙(第6肋),旁开4寸(约手掌宽)即为期门。

4. 脾募——章门(Zhāngmén)

- 经络:足厥阴肝经(募穴);八会穴之“脏会”(五脏之气汇聚处)。

- 定位:侧腹部,第11肋游离端(肋弓下缘最末端)下方。

- 简便取穴:双手自然下垂,肘尖对应的位置即为第11肋游离端,其下方凹陷处即为章门。

5. 肾募——京门(Jīngmén)

- 经络:足少阳胆经(募穴)。

- 定位:侧腰部,第12肋游离端(最下端肋骨)下方。

- 简便取穴:侧卧位,先找到腰部最下方的肋骨(第12肋),其游离端下方即为京门。

6. 心包募——膻中(Dànzhōng)

- 经络:任脉(募穴);八会穴之“气会”(全身气机汇聚处)。

- 定位:胸部前正中线上,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。

- 解剖标志:平第4肋间隙,胸骨中下段。

7. 大肠募——天枢(Tiānshū)

- 经络:足阳明胃经(募穴);大肠之“募”。

- 定位:腹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(约一横指宽),脐中(神阙穴)旁开2寸处。

- 简便取穴:肚脐向左右各旁开3横指(约4寸)?不,正确应为肚脐旁开2寸(约一拇指加食指宽度)。

8. 小肠募——关元(Guānyuán)

- 经络:任脉(募穴);小肠之“募”。

- 定位:下腹部前正中线上,脐中(神阙穴)下3寸(约四横指宽)。

- 简便取穴:肚脐向下量4横指(除拇指外四指并拢)即为关元。

9. 三焦募——石门(Shímén)

- 经络:任脉(募穴);三焦之“募”。

- 定位:下腹部前正中线上,脐中(神阙穴)下2寸(约三横指宽)。

- 解剖标志:关元穴上1寸处。

10. 胃募——中脘(Zhōngwǎn)

- 经络:任脉(募穴);胃之“募”;八会穴之“腑会”(六腑之气汇聚处)。

- 定位:上腹部前正中线上,脐中(神阙穴)上4寸(约五横指宽)。

- 简便取穴:胸骨下端(剑突)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。

11. 胆募——日月(Rìyuè)

- 经络:足少阳胆经(募穴);胆之“募”。

- 定位:胸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(约三横指宽),乳头直下,第7肋间隙处。

- 简便取穴:期门穴(第6肋间隙)直下1个肋间隙(第7肋),旁开4寸。

12. 膀胱募——中极(Zhōngjí)

- 经络:任脉(募穴);膀胱之“募”。

- 定位:下腹部前正中线上,脐中(神阙穴)下4寸(约五横指宽)。

- 简便取穴:关元穴下1寸处(或肚脐向下量5横指)。

三、十二募穴的核心作用

募穴的核心功能是汇聚脏腑之气,通过刺激募穴可直接调节对应脏腑的气机、功能,临床多与背俞穴配合使用(“俞募配穴”),以增强疗效。以下为各募穴的具体作用:

1. 中府(肺募)

- 作用:宣肺理气、止咳平喘、清泻肺热。

- 主治:咳嗽、气喘、胸痛、肩背痛(如肺炎、支气管炎、哮喘);肺胀(肺气肿);乳腺增生(乳房胀痛)。

2. 巨阙(心募)

- 作用:宁心安神、宽胸止痛、通调心脉。

- 主治:心悸、心痛(如冠心病、心绞痛)、癫狂痫(精神异常);胸满短气(心肺气滞)。

3. 期门(肝募)

- 作用:疏肝理气、活血止痛、健脾和胃。

- 主治:胁痛(肝炎、胆囊炎)、腹胀(‘消化不良)、呃逆(胃气上逆);乳痈(乳腺炎);奔豚气(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)。

4. 章门(脾募)

- 作用:健脾和胃、疏肝理气、通调脏腑(“脏会”)。

- 主治:腹痛、腹胀(脾胃虚弱)、泄泻(腹泻);胁痛(肝脾不和);癥瘕积聚(肝脾肿大、肿瘤)。

5. 京门(肾募)

- 作用:补肾利水、通调水道、强腰健骨。

- 主治:腰痛(肾虚)、胁痛(肾虚不舒);水肿(肾炎、肾积水);小便不利(尿潴留);肾虚遗精。

6. 膻中(心包募)

- 作用:宽胸理气、通络止痛、降逆止呕(“气会”)。

- 主治:胸闷、胸痛(心绞痛、心梗)、心悸;咳嗽、气喘(肺气上逆);呕吐、呃逆(胃失和降);产后缺乳(气机不畅)。

7. 天枢(大肠募)

- 作用:调理大肠、通腑泄热、调和气血。

- 主治:腹痛、腹泻(急慢性肠炎)、便秘(大肠传导失常);痢疾(里急后重);肠麻痹(术后腹胀)。

8. 关元(小肠募)

- 作用:温阳利水、培元固本、调理生殖(“元气之关”)。

- 主治:尿频、尿急(膀胱气化失常)、遗尿;月经不调(经闭、痛经)、不孕(宫寒);阳痿、遗精(肾阳虚);虚劳乏力(元气不足)。

9. 石门(三焦募)

- 作用:通调三焦、利水消肿、温肾助阳。

- 主治:水肿(三焦气化不利)、小便不利;腹胀(三焦气滞);疝气(下焦寒凝);妇人胞衣不下(产后恶露不尽)。

10. 中脘(胃募)

- 作用:和胃健脾、通调腑气(“腑会”)。

- 主治:胃痛、呕吐(胃炎、胃溃疡)、腹胀、泄泻(消化不良);黄疸(脾胃湿热);癫狂(痰火扰心)。

11. 日月(胆募)

- 作用:疏肝利胆、清热利湿、和胃降逆。

- 主治:胁痛(胆囊炎、胆结石)、黄疸(胆汁淤积);胃痛、呕吐(胆胃不和);善太息(情绪抑郁)。

12. 中极(膀胱募)

- 作用:温阳利水、通调膀胱、调理生殖。

- 主治:尿频、尿急、尿痛(膀胱炎)、尿潴留(产后或术后排尿困难);月经不调(经闭、崩漏)、痛经;阳痿、遗精(肾气虚)。

四、临床应用特点

1. 俞募配穴:募穴(胸腹部)与背俞穴(背腰部)对应使用,如肺募“中府”配背俞“肺俞”,可增强调节肺功能的作用,是中医“阴阳相济”“上下呼应”的经典配穴法。

2. 辨证选穴:根据脏腑辨证选择对应募穴,如肝郁气滞选“期门”,脾胃虚弱选“章门”,肾阳虚选“关元”。

3. 操作注意:胸部募穴(如中府、期门、膻中)针刺时需斜刺或平刺(避免伤及内脏);腹部募穴(如中脘、关元)直刺时需控制深度(尤其孕妇慎用)。

十二募穴是中医“脏腑-经络”理论的核心体现,通过刺激募穴可直接调节脏腑气机,广泛应用于内、外、妇、儿等临床各科,是针灸、推拿、艾灸等疗法的重要穴位基础。

古人云:

天地定位乾坤中

心肾定位心身中

六藏六腑细胞中

经络穴位原募中

零壹变化洪光中

九宫八卦心身中

000337165000.

000338264000

象数疗法绿色保健

www.xslflsbj.com

 
上一篇:神光浩瀚与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起止穴
下一篇:六脏六腑十二经脉起终点的位置”与象数
返回顶部